溶解氧(DO)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分子,它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,溶解氧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。甘度将从溶解氧的概念、测定溶解氧的目的、溶解氧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,以揭示测定溶解氧的重要性。
一、溶解氧的概念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意义
1.溶解氧的概念
溶解氧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,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分子。溶解氧的浓度通常以毫克/升(mg/L)表示。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受水温、大气压力、水体污染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。
2.溶解氧在污水处理中的意义
污水处理过程中,微生物是分解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力量。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,因此,溶解氧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。测定溶解氧有助于了解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状况,从而为优化运行提供依据。
二、测定溶解氧的目的
1.调节空气供应量
在污水处理中,曝气池是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场所。通过测定出水和曝气池中的溶解氧,可以了解曝气池内的氧气供应状况。根据溶解氧的大小来调节空气供应量,确保微生物在适宜的氧气条件下生长繁殖。
2.判断曝气池耗氧速率
不同水温条件下,曝气池的耗氧速率有所不同。通过测定溶解氧,可以了解曝气池内的耗氧情况,从而判断在各种水温条件下,曝气池的耗氧速率。这对于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具有重要意义。
3.确保污水处理效果
在污水处理过程中,要求曝气池内的溶解氧在1mg/L以上。过低的溶解氧值表明曝气池内缺氧,可能导致微生物生长受限,影响污水处理效果。通过测定溶解氧,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曝气池缺氧问题,确保污水处理效果。
4.节约能耗,防止污泥老化
过高的溶解氧不仅浪费能耗,还可能导致污泥松散、老化。通过测定溶解氧,可以合理控制曝气量,避免溶解氧过高,降低能耗,延长污泥使用寿命。
三、测定溶解氧的方法及注意事项
1.测定方法
目前,常用的溶解氧测定方法有化学分析法、电化学法和光学法等。其中,电化学法和光学法具有操作简便、快速准确等优点,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。
2.注意事项
1)取样时要尽量避免扰动水体,以免影响溶解氧的测定结果。
2)取样后应尽快测定,避免溶解氧因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而发生变化。
3)定期校准仪器,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。
四、实际案例
案例1: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溶解氧调控
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负责处理城区的生活污水,日处理能力达30万吨。该厂采用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处理,曝气池的溶解氧控制是关键环节。
在夏季高温期间,污水处理厂发现出水水质下降,氨氮和总磷指标超标。经调查,发现是由于曝气池溶解氧浓度不稳定所致。
解决措施:
增加溶解氧的监测频率,从原来的每4小时一次改为每2小时一次。
根据溶解氧的实时数据,调整曝气系统的供气量,确保溶解氧浓度在1.5-2.5 mg/L之间。
在曝气池中增设溶解氧分布均匀的装置,提高氧气利用效率。
通过上述措施,曝气池的溶解氧浓度得到有效控制,出水水质明显改善,氨氮和总磷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。
案例2:某化工企业废水处理溶解氧优化
某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毒性物质,对污水处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企业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,溶解氧的控制对处理效果至关重要。
在运行过程中,发现生物膜脱落严重,废水处理效果不佳。分析原因,发现是溶解氧浓度过高导致生物膜松散。
解决措施:
降低了曝气量,将溶解氧浓度从3 mg/L降至1.5-2 mg/L。
优化曝气器的布局,确保溶解氧在池内均匀分布。
定期对生物膜进行监测,及时调整溶解氧浓度。
通过优化溶解氧控制,生物膜的生长状况得到改善,废水处理效果显著提升,出水水质稳定达标。
测定溶解氧在污水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。通过测定溶解氧,可以调节空气供应量、判断曝气池耗氧速率、确保污水处理效果以及节约能耗。因此,在实际运行过程中,应加强对溶解氧的监测与管理,为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。